宁波市江北区战略规划的技术路径与实践

结合上节对宁波市江北区战略规划的编制实践分析,面向宁波市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江北区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本章节将探讨江北区战略规划技术路径的核心转变,即实施传导下的战略重点由“结构引领”转向“精准落实”,精细化管理导向下的内涵提升由“关注大格局”转向“关注小空间”,以期为同类地区开展区级战略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一、实施传导下的战略重点:由“结构引领”转向“精准落实”

宁波市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逐步建立了从愿景格局式传导到空间行动式传导的新传导体系,推动空间底线约束、用途管制、民生设施提升等规划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举措并得以切实落地。区级战略规划作为“市—区”联动的平台,遵循“市级传导—区级响应”的总体要求,重点落实优化“三区三线”,落位重要空间平台以及对接重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从传统的“结构引领”转向“精准落实”。


1.1 传导优化生态保护红线

基于“双评价”结果,落实市级重要生态廊道与生态格局要求,以及生态保护重要地区、农业生产“适宜”地区和水网生态脉络等重要生态要素[8]。同时,结合江北区现状评估,解决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乡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包括现状城市中心区已建地区仍存在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情况,乡村地区农旅融合发展诉求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冲突,以及生态廊道区被现状建设逐步侵蚀破坏,等等。


规划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落实减量规划,腾退生态廊道内现状低效闲置企业和部分村庄用地,补划生态极重要区和重要林地,提高生态效益;从资源利用角度出发,根据“让生态地区成为两山理论转换的重要实践地”的要求,优化生态地区村庄布局、融合山水、分类引导,最终形成区级生态保护红线“上报方案”。


1.2 传导优化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落实市级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与保护要求,结合本区现状耕地质量、农业种植结构、农业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发展诉求,形成区级基本农田划定方案。江北区现状耕地数量较少,且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城区内耕地以种植精品水稻和瓜果蔬菜为主,不再适宜作为重要粮食功能区。同时,近年来江北区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土壤质量有所影响,因此该地区的农田也不再适合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基于以上现实情况,规划根据耕地等级分类,首先明确本区满足指标要求的永久基本农田总量及分布;其次,调出现状为水工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的永久基本农田图斑,调出以种植精品水稻及瓜果蔬菜为主、不适宜作为重要粮食功能区的图斑,以及调出与重要战略平台空间冲突的永久基本农田图斑,并在适当位置进行补划。最终,形成本区永久基本农田优化方案,反馈至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1.3 传导优化重要战略平台

对市级重要战略平台进行空间落位,同时遵循“目标愿景—核心职能—空间承载”的逻辑框架,识别本区重要战略空间。立足宁波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目标,规划提出将江北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的目标愿景,以及打造国际人文客厅、都市经济高地和拥江未来之城3个分目标,明确了核心内涵及9大重要承载空间,其中姚江新区和甬江北岸地区作为甬江科创大走廊的重要承载地区。


1.3.1 姚江新区

姚江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奥体中心的落位进一步加快了其周边地区的建设。姚江新区作为市级战略平台之一,规划提出“再定位—统两岸—多情景”3大实施路径。首先,从区域视角对姚江新区进行再定位,将其作为宁波市北翼都市区的重要节点,以及支撑宁波市转型的战略功能区,并将其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姚江两岸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江北都市经济新高地。其次,从城市角度提出“两岸协同,共筑城市客厅”,连通姚江两岸的开敞空间,建设运河主题公园带,与对岸梁祝文化公园共同创建国家运河文化公园,以奥体中心、国际运河文化交流岛联动高桥艺术中心(艺术中心、博物馆),构筑文体休闲核心区,依托景观环境与奥体中心拓展泛体育文创、传媒等功能;以轨道为引导,重点提升信息服务港的中心职能,带动两岸科技服务业、商务贸易、金融保险等相关功能的发展。最后,针对基本农田调整、村庄搬迁、区级行政中心迁入的不确定性,针对是否保留基本农田与村庄提出多情景空间方案。


1.3.2 甬江北岸地区(含庄桥机场预留区)

甬江科创核心区是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核心空间载体,甬江北岸地区是甬江科创核心区的重要空间载体,规划提出“功能协同—远近结合”两大实施路径。首先,从全市甬江科创大走廊层面明确甬江北岸地区(含庄桥机场预留区)的核心定位为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承担“科技研发与创新服务”功能。规划打通“科创研发—技术转化—智造生产”创新链条,在江北区甬江北岸形成“1个创新核心区+3个技术转化组团”的空间格局,以提升硬核创新实力、补齐创新服务短板为目标,依托甬江实验室,联合宁波大学等高校,合力打造原研创新中心,在外围形成3个专业型技术转化组团。其次,面对庄桥机场搬迁的不确定性,将其作为城市长远战略功能,进行空间预留。近期结合两个启动区,拓展科创空间,补齐创新服务短板;推动甬江工业园区的低效工业更新,培育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人群集聚的创智街区;推动文创港工业岸线更新,打造文化创新和科创服务滨江文创带。


二、精细化管理导向下的内涵提升:由“关注大格局”转向“关注小空间”

在城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空间规划更多关注存量空间,空间精细化治理新路径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江北区战略规划提出以存量更新和空间织补为导向,以综合型城区与人居至上为核心理念,以结构织补、功能织补和生活织补为核心手段,推动空间由“大格局”转向“小空间”,整体提升江北区的空间品质。


2.1 结构织补——城市格局再塑造

2.1.1 凝练“十字轴线”,整合提升城市格局与空间品质

江北区现状空间分散、中心不强。滨江地区以生活功能为主,服务设施配套与整体风貌环境较好;腹地地区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城中村与乡镇工业混杂,服务设施配套较少,整体风貌环境较差。可见,江北区的“滨江—腹地”圈层差距显著。规划依托主要道路,构造科技创新与城市服务两条轴线:东西向科技创新轴串联科研中心、创意中心、科创服务及文创中心等多个科技创新服务组团;南北向城市服务轴线串联陆港服务中心、庄桥商务服务中心及谢家商业中心等多个片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构筑“十字轴线”,促使滨江地区的功能向腹地地区渗透,全面提升腹地地区的城市功能与品质。


2.1.2 融合自然,构建山前风景地区的空间秩序

北部翠屏山地区现状山前地区空间分散,主要包括慈城古镇、慈城新城、浙东大运河(宁波段)及荪湖周边地区,该片区整体特色彰显不足,虽然完整保护了慈城古镇的历史风貌,但是整体建设形象不佳,感知度低,以传统观光为主,人气不足。荪湖周边地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功能单一,滨湖岸线单一,缺乏吸引力。规划以浙东大运河为骨架,串联沿线多个展示节点、景观节点和城市生态公园,将运河生态走廊打造成为特色运河公园带,将小镇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同时依托现状特征,打造布局紧凑、小巧精致的科创智造、文旅休闲和健康养生3个特色小镇。


2.2 功能织补

2.2.1 推动存量更新,补充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江北区空间更新潜力巨大,现状存量用地以闲置用地、可挖潜居住用地和可挖潜工业用地为主。其中庄桥站周边地区是典型的枢纽周边更新潜力地区,现状以工业用地为主,混杂着冯家村与西邵村两个城中村,总体质量一般。未来该地区规划定位为江北区中部的活力中心,是展现江北区形象的城市门户,以及引领迭代更新的升级示范片区。针对枢纽地区站场与周边用地功能不匹配的问题,规划积极推动庄桥站站前地区存量更新,结合庄桥站和地铁4号线复合枢纽,带动站前地区整体更新。同时,规划打造连续的中央开放公园绿谷,集聚公共服务功能,串联文化、商业、酒店、办公等服务设施,营建高品质环境,推动保留工业向“研发+孵化”产业转型,打造特色创新创意空间。见图3。


2.2.2 植入创智中心,推动园区向创新型转型

规划针对宁波市现状街镇工业园产业同质、创新不足等问题,推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腾退低效工业用地,在微更新中植入科研功能、居住和商业功能,构建园区转型引擎,贯通创新转化与智能制造;通过叠加城中村、文化资源点、低效用地及轨道线网和站点,识别潜在可利用的创新空间;利用工业更新,腾退低端企业,提供更多的低成本办公空间和众创空间;推动城中村微改造有机更新,引导形成青年创业人群集聚的特色聚落。见图4。

宁波市江北区战略规划的技术路径与实践

2.2.3 提升文旅服务,发展“3+3+6”休闲经济

针对现状慈城古镇保护利用不足的问题,规划塑造慈孝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3大文化品牌,划分慈孝古镇、古镇客厅和民艺新镇3大区段,实施环城公园、特色博览、旅游门户、运河公园、山水漫步和民艺大集市6大工程,以激发古镇活力,提升文旅服务,发展休闲经济。


3.3 生活织补

3.3.1 重塑魅力滨江带,由“生产”转向“生活”

针对滨江岸线品质差、环境不佳,以及重点区段缺乏景观塑造等问题,规划以触媒项目为引领,促进滨江空间功能提升,重塑魅力滨江带。一是增加连接两岸的过江通道,完善通道体系,加强两岸空间联系。二是全线贯通滨江休闲绿道,结合骨架景观河向腹地延伸,提升步行空间体验。三是利用航道资源,通过游船航线串联文化景观节点,增强滨江空间体验。四是结合景观资源特色,建设并升级滨江绿带,塑造运动湾、生活岸、老外滩、创新港4段滨江文化主题区段,展示城市文化魅力。见图5。


3.3.2 整治内部景观河,以水脉“提品质、优生活”

规划以水为脉提升空间品质,通过整治茅家河、洋市中心河—青林河、庄桥河等3条城市内部景观河,激活中心腹地、引领空间品质提升。对于茅家河,将其消极滨水空间改造为带状公园和休闲空间,塑造开敞空间与慢行体系,构筑一条通江绿轴,链接奥体中心与洪塘湾片区。对于洋市中心河—青林河,结合两岸工业企业改造,构建公园绿链,重塑两岸景观环境,引领城市腹地存量更新与品质提升。对于庄桥河,通过微更新塑造两岸生活慢街,增加街旁公园,形成连续的滨水步行空间,结合社区更新,植入文创空间与服务设施,促进庄桥老街提升。见图6。

茅家河(左)、洋市中心河—青林河(中)和庄桥河(右)更新布局

图6 茅家河(左)、洋市中心河—青林河(中)和庄桥河(右)更新布局


三、结束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区级战略规划与现行的“五级”规划体系可以完美衔接,并在各级规划中发挥其前瞻性研究的重要作用。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下,空间规划的对象已从“愿景格局”转为“空间蓝图”,战略规划以实施为导向,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来提高规划在复杂空间的治理能力。本文结合宁波市江北区战略规划编制实践,从规划体系和空间治理两方面论证了区级战略规划的编制路径。宁波市江北区战略规划通过多方联动,精准传导并落实市级管控要求;以实施为导向,引领市级重要平台进行空间落位,并生成行动计划,以点带面,将过去愿景格局式规划转为空间行动作战蓝图。(作者:张娜,李浩,张赓)





上一篇:区级战略规划的技术路径及宁波市江北区战略规划的编制实践

下一篇:财务管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决策分析

在线咨询 400-666-8495